宋小时候被爹妈逼着学琴,打骂成了家常便饭,后来因为学习的关系,将琴艺荒废了。长大后,她重又喜欢上音乐,觉得弹琴是件多么优雅的事。每每看到别人弹得一手好琴,便羡慕无比。有一天,她当了妈,孩子学琴因为三分钟热度燃烧完,向她抗议不想继续学下去时,宋犯了难:到底要不要继续逼孩子练下去,还是尊重他的意愿,放弃?
或许,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甚至,我们的孩子也在重复着同样的经历——被父母逼着学一项特长,譬如画画、书法、象棋、舞蹈……
这样一个曾被逼着学这学那的你,小时候是否无比痛恨过父母,长大后却无比感激正是因为他们的所逼,才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特长?
逼的是一种坚持
乐坛天王周杰伦做客《鲁豫有约》,曾坦言,自己学琴是被逼的。一开始他学的是画画,但玩性大,水平久未长进,很快便放弃了。后来他改学钢琴。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,每当他练琴时,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,为此,一站就是五六年……节目中,周杰伦说,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,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。
身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,孩子是“喜新厌旧”的典型。一个玩具,到了孩子手上,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小孩好奇心强,求知欲也大,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,热度很快会消失。但学习一项技能,除了兴趣,更重要的是坚持,而父母的逼,就在于引导孩子懂得坚持。
有这样一道考题: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%,反复尝试100次,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会是多少?备选答案有:10%、23%、38%、63%。结果,大多人选了10%,少数人选23%,极个别选38%,63%几乎无人问津。然而,正确答案恰是:如果成功率是1%,意味着失败率是99%,按反复尝试100次计算,失败率就是99%的100次方,约等于37%,最后成功率应是100%减去37%,即63%。
一件事,反复尝试与坚持,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%上升到63%。可见,孩子在学艺过程中,遇到犯懒等一些力不从心的困难时,引导孩子不抛弃、不放弃,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——父母这种“逼”,是帮助孩子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必修课。
逼的是一种潜力
或许很多人认为,没天赋,你怎么逼也没用。暂不说天赋,在我,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:“写东西没灵感,你再逼我也写不出来!”真写不出来吗?古代,有个敲鼓催诗的文人游戏。一群文人喝酒,随意抛出个诗的题目,开始打鼓。起初,鼓声缓慢有序,接着越来越快,那些原本一两个月都没能作出一句诗的人,在抓耳挠腮中,顿时诗如泉涌。
成诗需要逼,有时,孩子的成才,也要逼一逼。
2015年横空出世的“中国最小诗人”梁胜杰只有9岁。他6岁开始写诗,如今已有成诗200多首。不久前,其系列诗作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出版。对于为何要写作,梁胜杰表示:“一开始是妈妈逼的,她让我先模仿,天天练,我熟了后,渐渐有了感觉,就自己进行创作……”
奥运冠军肖海亮天生就是跳水健将的料吗?不。多年前,我看中央台大风车栏目《童年》,其间,小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肖海亮9岁那年,被家里送到到文化宫参加跳板选拔,去了一周,一直不敢往下跳。有一天,他被爸爸一掌推下十多米高的跳台。从此,为了躲避再被爸爸推下水去的恐惧,他越过了那道障碍。
念书的孩子,硬是把从短板科目学出了拔尖、出彩,因为有升学考试在逼;初入职场的员工,从不懂一点生意的门道到创造了上百万的业绩,因为有残酷的生活在逼;登山的人,一跃跳过了那条深不见底的沟壑,因为身后有猛兽在逼……所幸,这个世界上有了“逼”,才让我们一次次发现自己的潜力,一次次超越了自己。而被逼,对孩子也是一种成长。因为,正是这一次次的逼迫,孩子的能力和潜力才得以被发掘出来。
逼,考验的是父母的底气
既然,很多时候成功是被逼的结果,可为什么“逼”却成了教育中一个负面的标签?我想,马云有一句话可以说明其答案: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人的问题。
《虎妈战歌》一书曾在华人圈引起轰动。虎妈分享自己极为严苛的教育逼迫法,每天逼孩子练琴,每门考试逼着上A,逼着孩子参加校园演出……结果两个女儿就这样被逼上了美国名校。无数人也想跟着虎妈学,只是我们或许忽略了一点,虎妈本身便是个极为成功的教育成品。作为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的她,有着自己的教育见识,她深懂孩子成长的规律,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才是有利的……这,是她对孩子敢逼的底气。
另一个靠“逼”来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的父亲是傅雷。傅聪小时学琴不专没少挨傅雷的暴打。起先,傅雷让傅聪学的是美术,谁知傅聪丝毫没显露出预期的美术天赋,但傅雷却注意到儿子另一个细微的爱好。他发现儿子一听到音乐就能静下来,那些男孩固有的调皮好动立即被一扫而光。于是傅雷果断让学了两年画画的傅聪改学钢琴。深厚的艺术造诣、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,这是傅雷对孩子敢逼的底气。
逼,考验的是父母的底气。逼,不是盲目模仿,更不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复制和粘贴。父母一厢情愿的逼,完全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逼,或许总难以让孩子获得成功。
其实,想想自己,我才华虽不及虎妈和傅雷,也没什么底气,但我也逼着女儿坚持学了三年她自己选择的画画。为什么要这样?思来想去,我想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。我不奢求她精通什么琴棋书画和文韬武略,我只是希望,在她童年里有一项“艰巨的任务”,让她将来回眸反顾一路艰辛,满满充实;我还希望,在她日后平凡的人生轨迹里,因为这点小小的特长,而看见生活更多的亮色。
文 | 成长树 暖暖棉花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