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交流
联系我们CONTACT US
0532-86105366more
专业交流
让爱伴你成长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业交流 > 正文
培养孩子的最坏目标——乖小孩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17-07-03 点击次数:

       在许多大人眼中,乖孩子比熊孩子讨喜,“乖”和“懂事”往往是家长们对孩子的赞誉。然而,“乖”其实暗含一种不平等的关系:家长居高临下地指导;孩子作为被指挥者,为了讨好大人,压抑了真实的自己。在真实情感被否定、自我意识缺失下,“乖”孩子长大后往往难以独立,在人生之路的规划中失语

       其实我们目前的时代,是需要个性和创新的时代家长更应该思考的是,如何从孩子人生的建筑师、指路人转变为陪伴者,让孩子走上找寻自我的真途,路遇真实的自己,绽放独立的自我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常常用“乖”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。在家里,我们总会对孩子说:“你要听话,听话就会怎样怎样,不听话就会怎样怎样。”家长们互相碰面,聊起孩子,也会互相夸奖“你家孩子真乖”等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但是很多心理分析师、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:

      小时候表现越“乖”,越“懂事”的孩子,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。

     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、越自由的孩子,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。  

      为什么会这样呢?“乖”背后是有涵义的。

首先,“乖”意味着讨好大人,忽视真实的自己

       有一位母亲,分享了自己对于“乖”孩子的心得感悟。她很清楚地记得,小的时候,奶奶带她出去玩。路过路边的糖果摊,奶奶指着说:“想要吗?”她摇摇头说:“不想要。”奶奶满意了,说:“这孩子最乖,从来不乱要东西。”

       从心底来讲,小小的她,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、酸甜可口的糖果的。只是,“懂事”和“乖”,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。她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,她“乖”就会让大人高兴,于是,敏感的她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,努力做出那个“乖”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。

      长大以后,她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、疲惫不堪的“烂好人”。

     心理咨询师发现,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。

     原因就是,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、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十分痛苦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其次,“乖”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

       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:我的孩子平时很乖,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,不哭不闹,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、半夜哭醒的问题。为什么?实际上,与其说这位妈妈的孩子听话乖巧,不如说她的孩子没有安全感。正常情绪下的孩子,没人愿意去幼儿园。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,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。如果孩子不哭不闹,说明Ta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“乖”孩子,就不能哭闹。Ta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Ta。换句话说,Ta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。可是,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。Ta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、半夜哭醒,都是内心的宣泄。

       孩子能够在家长面前哭,说明Ta对父母有足够的安全感,知道父母会对Ta的情绪照单全收,全盘接纳。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,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。

再次,越“乖”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

       因为,越“乖”的孩子依附性越强,自主性越差。

       我们如今所在的社会,是一个更希望孩子有个性、有自我的社会。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“乖”真不是个褒义词。最本质的一点,目前的时代更新太快,很多事情,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,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。只可惜,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,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“乖”一点,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——越稳妥的职业,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。

       有时候,父母的“乖”,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,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、未可知的人生。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,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“乖”小孩!



上一页:孩子需要的10个生命气质 下一页:母爱给孩子安全感,父爱给孩子方向感
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:0532-86105366 邮件:info@sina.com
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266555 鲁ICP备15042647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