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
联系我们CONTACT US
0532-86105366more
家庭教育
让爱伴你成长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家庭教育 > 正文
不专注的时候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2-07-06 点击次数:

很多父母问我怎么培养小孩的专注力。我一般都会问:你们是怎么培养自己的专注力的?

他们说,好像也没怎么培养过。

那走神怎么控制呢?

「似乎也不能控制。」

我说,那就对了。控制注意力是一个悖论,因为「控制」本身就在消耗专注,越控制,越分心。对那些执着于自我控制的人,有时甚至是分心耽误10分钟,责备自己分心反而耽误一小时。

用一句话来概括,就是不控制。但是当然了,父母不喜欢这样的说法:难道一个人分心,就只能任由他分心吗?当然也不是,分心是要打断的。我在卡巴金老师的正念工作坊里学到一个说法,他让我们在正念练习时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如果发现自己走神,就「温和地把注意力拿回到呼吸上」。

「温和」这一个词,对我而言价值千金。

在那之前,我更关心的还是「术」的层面,只想找一个正确的方向:控制走神不对,那就不应该控制;任由发展也不行,那就还是控制一下?最后不免发现两头都堵死了,无路可走。是卡巴金的这句话突然让我意识到,路通往哪个方向都可以,重要的不是去哪里,而是以怎样的「态度」前进。走神了想把注意力收回来,收回来就好。重要的是轻一点,慢一点,让自己看到事情没有那么糟。

这就是自我接纳。自我接纳不是嘴上说「要接纳」而已,强烈的渴望接纳反倒会强化不接纳(因为在排斥那个烦躁的自己)。真正的接纳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,想对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,只要在做这一切的时候「温和一点」。你不妨体会一下这种态度。温和地看看自己,看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。这样一个人也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。

这会让你更安心地把注意力拿回来。

根据我的经验,过度不专注的背后隐藏着恐惧感。恐惧感分两层,一层是感觉到自我的弱小,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,不足以调用全身心的精神力量,以至于外界一有扰动就破防;第二层恐惧则是在更宏观的层面,怕自己无法跟更有意义的事物建立长期的、有意义的联结——也就是俗话说的:「做什么都没有定性!」父母常常以此训斥孩子,某种意义上像一种预言:如果你不能对某个事物保持长期的热情和专注,你的人生也将一事无成。


而你是没办法用恐惧来解决恐惧的。

温和一点。化解恐惧的方法就是温和。说回父母对孩子,当成年人试图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,态度上太急于求成,就相当于传递了一个隐含的信息:你还不够好,足够好的人必须更专注和自控。这种潜在的评判会让人非常在意,有时恰恰是进一步分心的刺激源。所以很多孩子在家长辅导写作业时,注意力不在作业本身,而在父母的脸色上。

他们在寻求一个确认:我现在是好的吗?

他们的心流被恐惧切断了,从正在做的事情里被抛出来。这时候当然不要再加深他们的恐惧,也就是不要强调专注、毅力、刻苦训练,或者任何心理品质。只是温和。他在寻求确认,那就确认他处在正常的过程中。只是在分心而已。用温和的态度提醒他:你现在还好,顺便把注意力拿回来。

拿回来,自然就落到了该做的事上,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除非你还有一点懊恼,需要再花一些工夫从懊恼的感觉上转移开。这说明你心里还有一些难以调伏的不安。那也是自然的,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。重复把注意力拿回来的过程会让你越来越有掌控感。如果运气好的话,还会获得心流体验,你发现自己不知怎么回事就沉浸了好长一段时间——当然,这件事你控制不了,运气更重要。

这是一种训练吗?或者叫培养?我说不好,也许可以叫它一个自我接纳的过程吧。这就是我教这些父母的方法:你孩子喜欢什么,就请他多做一做喜欢的事,如果还在分心,就轻轻提醒一声。

一个频频分心的孩子,需要加倍温和的对待,因为你能猜到他的惊恐。你要向他保证,分心并不是灾难,是人都会分心。如果要我给一句专注力的建议,我就会给这句:人都会分心。所以要把你的孩子连同你自己,都当成普通人一样对待。像普通人一样分心(或者换句话说,像普通人一样专注)。不必要把「专注」看得那么严重,都要像禅师一样,吃饭就是在吃饭,睡觉就是睡觉。禅师那样说,是因为他们修行了几十年,已经修炼到了浑然一体的专注,这代表他们超越了「人」的境界。而普通人就是做不到,那不是普通人的错。

我们就只需要应付普通人的课题而已。

普通人的课题就是会分心。我们当然期待会有一天,有件事,能让自己忘记时间,忘记孤独,忘记自我怀疑、恐惧或倦怠,让我们全然投入。也许吧,偶尔那样的时刻会降临,但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分心。有人坚持20分钟分心,也有人5分钟就分心,而我们要度过远远更长的人生,所以必然是过一阵,分心一阵。这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。也许你能觉察到自己分心,也可能需要别人提醒,不管谁发现了,只要把注意力轻轻拿回来就好。

上一页:家庭养育是如何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的? 下一页:女儿写给妈妈的12条“要求”,值得家长深思!
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:0532-86105366 邮件:info@sina.com
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266555 鲁ICP备15042647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