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见到人的话,仅仅说句‘你好’,这到底有什么难的,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吧。
我都是看不到人的。
人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,闯进我的视线。
感觉像山、树木、建筑物、鸟儿等所有东西同时和我打招呼。”
——[日]东田直树 《我的世界,你从未来过》
*东田直树,日本作家,5岁时被诊断出患有重度孤独症。
提到孤独症,我们可能会想到电影《雨人》里面的雷蒙德(Raymond)。雷蒙德患有孤独症,他不能以正常的方式与人交往,在生活中恪守着固定的仪式,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,一旦过程中出现任何微小的变化,他就会情绪失控、大喊大叫。
与此同时,同样令人深刻的还有他广博的记忆力和令人惊讶的数学技能。
电影《雨人》
今天,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介绍一下孤独症的相关知识。希望大家读过之后,能够对孤独症孩子有多一分理解,和多一分关爱。
孤独症(Autism),又称自闭症、孤独性障碍或孤独症谱系障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ASD),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。
人们开始了解孤独症的历史并不算悠久。直到1980年,孤独症才被纳入美国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三版)》中;直到2013年,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才正式被提出。
根据国内医院的临床诊断统计,孤独症的发病率为2%-3%,患者中男孩的比例要比女孩高3-4倍。
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常被称为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。他们不聋不哑,却不爱说话;他们有情有心,却不知如何表达。他们就像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的星星。
一位母亲是这样描述她2岁的患有孤独症的女儿的:
“她不仅仅是不理解语言。她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毫无知觉。她并不想弄清楚周围的世界是怎么运转的,比如学习钥匙是怎么打开门的;因为你按了一个开关,灯就被关上了;牛奶是放在冰箱里的……如果她真的关注某件事物的话,可能是她从地毯上捡起一颗极其微小的尘土或者一根头发,全身心地专注在上面。更糟的是,她似乎从不理会别人的感受。”
——莫里斯(Maurice),1993a,pp.32—33
(图源网络)
孤独症最典型的症状是所谓的“三联症”,主要表现为:社会交往障碍、语言交流障碍、刻板性的兴趣和行为。并非所有孤独症患儿都同时展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,有的可能具有其中之一或之二。
一般表现为与他人交往困难或不愿意交往。
孤独症儿童有时候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困惑的行为:
有时当别人试图跟他们玩的时候,他们会勃然大怒;有时不管旁人说什么,他们好像什么也听不见,什么也不愿意理会,即便是呼唤名字也没有任何反应;你无法确定他们听到或者没听到,理解或是没理解,你也更加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给你回应,或是什么时候给你回应;有时他们根本不看向他人,屏蔽掉了外界所有的声音,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......
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儿童甚至难以和父母建立基本的情感依恋。
孤独症儿童在交流和语言表达上有着极大的困难。
他们可能极少开口,完全不说话;可能说话,但是说得很少、过于简短,只是在自言自语;也可能话很多,但是存在刻板性重复,说着鹦鹉学舌式的语言,或不断模仿别人说过的话。在有些情况下,部分孤独症患儿还会大喊或尖叫。
除了在语言交流上困难重重,这些孩子也无法自如地运用肢体语言,比如难以同他人建立眼神交流,无法通过面部表情来传递情感,等等。
虽然孤独症儿童不会表达,但是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,并按要求去做,例如刷牙洗脸、吃饭、洗澡或拿某样东西。
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的兴趣往往也是刻板的,或者在常人眼中显得有些怪异;他们可以在长时间里专注于某一项事情,或需要对某些行为保持固定的仪式性。
举一些例子:喜欢数路灯柱、电线杆;喜欢看特定的一本书、听特定的一首歌;一遍遍不断重复地看同一部动画片;每天上学之前做一样的出门前准备;每天要走相同的路线上下学。
这些“仪式”带来的是一种确定感;一旦发生改变,孩子将很难接受、无法应对,并表现出严重和强烈的焦虑反应。
除了“三联症”以外,一些非典型症状可能有:
➣ 感知觉异常/痛觉迟钝,例如摔伤了也不哭不闹;
➣ 对部分声音很敏感,例如听到某种声响之后发出尖叫;
➣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,例如撞头、吐舌头、咬自己;
➣ 还可能伴有抑郁、焦虑、癫痫、睡眠障碍等症状
文章一开始我们谈到《雨人》中的雷蒙德,尽管患有孤独症,但他有着广博的记忆力和数学方面极强的天赋,这是他的特别之处。
像雷蒙德这样在某个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(计算、汉字、机械记忆、路线识别等),在孤独症人群里占比约5%左右,被称为孤独症学者(autistic savants)。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是我国孤独症领域的专家,她诊断的首个孤独症患儿因为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、无法融入校园生活而不得不辍学,可是这个孩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算术能力。
贾美香教授是这样回忆的:“四位数连乘四位数,计算器还没按出来,他就得出答案了。他还会推算万年历,你说出来你的出生年月日,他马上就能告诉你那天是星期几。另外新华字典,你随便说个字,他能告诉你在第几页。我们都说简直神了,问他怎么推算的,他也说不上来。”
是什么导致了孤独症?
能怎么办?
截至目前,孤独症的病因仍然不明。一般认为,孤独症的出现和遗传因素有较大关系,可能是一种先天疾病。同时,家庭因素、社会环境等方面也会对病程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孤独症的症状通常能在婴幼儿时期就被识别出来。我们知道,1-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,也是语言功能发展、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。
一位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曾说,她很早就关注到了孩子的发育异常,但起初只是以为孩子比较“笨”,于是没太往心里去。后来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带他去医院看病,才在这次偶然的机会下接受了专业评估,被确诊为孤独症。令这位妈妈感到懊悔的是,关注到了孩子身上的“信号”,却未能及时就诊、评估。
孩子的3-6岁是进行康复训练的黄金时间。对于轻度孤独症的儿童来说,如果早期能得到及时的干预、积极的培养,使得孩子能够理解情绪、表现情绪、控制情绪、听从指令并发展基本的沟通技能,那么取得进展、回归主流社会的希望是很大的。
目前对于患有孤独症儿童的治疗,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。
在这种特殊教育方式中,比较广泛且有效的方式是应用行为分析法(ABA;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)。简单来说,就是将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,让孩子按着步骤反复练习,并通过适当形式的奖励来对正面行为进行强化。
举个栗子:乐乐今年4岁了,他在一年前被确诊为孤独症。在家时妈妈将“洗手”这个任务分成了多个小步骤,乐乐每天都按照这个顺序完成:打开水龙头→挤1泵洗手液→搓手20下→把手放回水龙头下面→把手冲干净直到没有泡沫→关水龙头→拿毛巾→用毛巾擦手→把毛巾挂起来。从一开始的不熟悉,到现在乐乐已经越来越熟练、逐渐可以在没有妈妈的提示下独立完成这项任务。每当他一步不落地顺利完成时,妈妈就奖励乐乐一颗小糖果。
虽然目前没有可以治愈孤独症的“特效药”,但是专业人员在临床上的努力从未停止。
西医近年来试用抗精神病药物来辅助治疗、经颅磁刺激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;中医尝试了经络穴位按摩、中药、针灸等方法;还有音乐治疗、绘画治疗等多种艺术治疗形式也被证实有不错的效果。
许多国家均有建立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,但是,除了“持之以恒”这一黄金定律以外,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治疗方法是最优选。
因此,只要采用现有的方法(不论是教育的、医学的、行为的)积极治疗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症状,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、有效地适应生活。
对于部分孩子来说,病症带来的认知、语言、社交损伤也许会一直伴随他们成长,并持续到成年;也有可能无法达到临床意义上的完全治愈。这或许是一个残酷现实,或许意味着一段漫长的路途,又或许像是走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...... 孤独症孩子每进步一小步,都离不开家人、照顾者与教育者、广大精神卫生领域从业者的投入,以及社会各界对孤独症的关注与援助。
面对孤独症,
家长可以做些什么?
我们知道,照顾一个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必定会经历非常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,从刚刚知晓病情时的迷茫与无措,到面对孩子情况时的担心、忧虑,再到治疗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压力和失落。照顾一个孤独症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除了日常的悉心照料,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呢?在这里我们希望作一些分享:
1.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孩子。既不过高看待——期待孩子像影视作品里的人物一样成为一个“天才”;也不过低看待——将孩子的病症视作不可克服的障碍,想着“这辈子肯定就这样了,所有努力都没有意义”。
2.无条件地信任和接纳孩子。试想一下与孩子互换位置,如果你患有孤独症,持续不断地遭受感官上的困扰,身边充斥着自己无法理解的对话,还有来自“正常人”的冷眼与嘲笑,你是否会感到无助,是否会尤为需要来自你最亲近的人的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?
3.聆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,包括非语言的表达;在沟通时看着孩子的眼睛,并鼓励ta和你眼神交流;尽量以直接、明确的方式进行表述,并适当让你的语速慢下来。
4.来自星星的孩子一般具有视觉思维特点,对图像更敏感。不妨尝试将视觉刺激融入进孩子日常的训练与教学中。
5.根据孩子的风格和特点寻找一条适合ta的、独一无二的道路。关注ta能做到的,而不是总盯着ta做不到的。
6.“任何值得去的地方,都没有捷径。”星星的孩子更是这样,他们掌握任何一项技能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量的练习。练习、练习、再练习。
7.在关心孩子成长的时候,也请重视自己的情绪需求,和身边的资源建立联结,寻找力量与支持。上文中提到的贾美香教授,就在北京798艺术区租下了一个空间,专门组织家长活动,给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们一个为彼此提供支持的珍贵机会。
本文源自于“明见空间”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