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网站简介
分站资讯
家庭教育
心灵图书
志愿团队
专业交流
精品课堂
网上留言
家庭教育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0532-86105366
more
家庭教育
让爱伴你成长
您的当前位置:
首页
>
家庭教育
> 正文
你的过度关心,正在伤害孩子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2-09-06 点击次数:次
老话讲:“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
”
为人父母,为孩子操心好像总也停不下来。
恨不得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,好及时给他提供帮助;
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,想把最好的都给他;
对孩子寄予厚望,希望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······
关心孩子,自然是好的,但如果家长“用力过猛”,过度关心,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。
01
过度关心,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
生活中,家长的过度关心尤其表现在学习上,比孩子自己还要急迫。
比如:经常问孩子“有哪些作业?”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督促孩子完成作业;
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买试卷、辅导资料,安排各种额外的学习任务。
而这种过度关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,孩子的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,磨蹭、拖延现象越来越严重。
这是因为,过度关心、关注,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。
“有人一直在盯着我、催着我往前走”,这种感觉其实很不好受——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受限制,没有自己做主、做安排的自由。
在这样的状态下,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削弱,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打折扣。
不光是学习,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、兴趣爱好上也是如此,
当家长的热情,超过孩子自己的热情时,就很容易破坏孩子做事的动力。
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来说,不少家长都会犯这个错:要求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后,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,有什么收获,甚至写一篇读后感出来。
这种做法,让阅读变成了一项任务,会导致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,到最后放弃阅读。
每个人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,做起事来才会更加主动自觉。
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来说,孩子才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。
因此,家长应该把主导权教给孩子自己,给他留出自由的成长空间,让他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,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,孩子学会自我负责、自我管理。
家长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,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,不要过度干涉、管控孩子的事情。
02
过度关心,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
节目《少年说》中,一个叫罗俊杰的男孩,站在天台上向楼下的母亲大声喊道:
“妈,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!”
从上小学开始,妈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苹果,小学毕业后,妈妈又要求他每天一个鸡蛋,就这样,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。2000多个苹果,500多个苹果,他全都记在心里。
电影《狗十三》中,主人公李玩由于体质原因,不能喝牛奶,一喝就吐,家里人还总是给她递牛奶,告诉她“喝牛奶对身体好”。
这些事例,不但暴露出家庭中孩子的弱势地位,连自己不吃什么都决定不了,也反映了父母过度关心孩子,以至于直接忽视孩子真实感受的错误教育方式。
现实中,许多家长都有这个通病:总觉得孩子不懂事,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,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。
比如:孩子爱吃苹果,想买苹果吃,家长却认为草莓更有营养,让孩子买草莓。孩子不愿意,家长就说孩子:“真是不识好歹。”
孩子喜静,更喜欢待在家里,家长觉得多出去旅游对孩子好,不顾孩子的厌烦,非要带孩子出门,结果孩子玩得并不开心。
家长认为自己是关心孩子,殊不知,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,家长看不见自己的感受,也不在乎自己的想法,自我价值感低。
在家长的逼迫和控制下,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志做事,缺少对生活的掌控感,内心压抑,很不快乐。
这种过度关心,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,孩子满腹怨气,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,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。
其实,
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,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。
这项原则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重要。
你所喜欢的事物,不代表孩子也喜欢;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情,不代表孩子也是这么想的,更不代表孩子做了你期待的事情之后会觉得开心、满足。
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地生活、成长的孩子,才能真正地活出生命力、创造力,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体会人生的幸福。
关心的前提,是看见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,
家长不要让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,否则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。
03
过度关心,影响孩子的注意力
孩子的注意力差,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。表现为上课跑神、开小差,不能集中精力听讲;写作业不专心,小动作多,磨蹭······
事实上,孩子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不断发展,正常情况下,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,注意力会不断提高。
因此,相比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,更关键的是从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不被破坏。
生活中,家长许多过度关心孩子的行为,就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。
比如: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,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,给孩子送水果、倒水;
孩子堆积木、画画、玩沙子的时候,在一旁指手画脚,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,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······
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,家长的突然打断、干扰,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,久而久之,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。
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,目的是探究家长与一岁左右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。
实验一共邀请了40组一岁左右的孩子与父母,
运用眼动追踪技术,
通过孩子和父母的眼球运动来分析专注力。
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玩具,父母按平时的习惯与孩子互动。
实验发现,那些“努力过头”的父母,比如帮孩子拿着玩具,告诉孩子玩具的名字,孩子的眼睛已经徘徊在天花板上或者父母的肩膀上——孩子根本没有专注在玩具中。
反之,那些表现“不主动”的父母,等待孩子自己对玩具产生兴趣,让孩子主导,孩子却能保持很高的专注力。
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:“除非你被孩子邀请,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。
”
家长的关心要适度,尤其是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,不要随便去打断、指导孩子,给他一个安静、不受打扰的环境,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发展注意力。
陪伴孩子时,家长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,或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,等孩子主动和你互动时,再参与其中。
总而言之,教育的智慧,离不开适度这个原则。
家长再爱孩子,关心也要适度,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留出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间
,孩子会发展得更好,家长教育起来也更加轻松。
END
已无更多数据
上一页:
@全体家长,知名班主任总结10种亲子沟通策略,总有一种适合你!
下一页:
你养出的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,取决于你对这6件事的态度
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:0532-86105366 邮件:info@sina.com
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266555
鲁ICP备15042647号-2